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从11月27日到12月27日

取这个题目是因为第一个offer和第二个offer的时间正好差了一个月,觉得很巧,就信手写下。

找工作的状态是很早就开始进入的。从小实习开始,陆陆续续地投简历,面试。所以,尽管那段时间口是心非地到处嚷嚷“要找不到工作了”,心里却还是笃笃定定。

一开始的目标就定在一系列的MT项目上,而四大和consulting firm当然不能免俗,少年人的现实和理想就是这样。

MT最早的就是P&G,依照着公司的喜好完成了性格测试,有惊无险地进入笔试,一面,最后终于被无情地踢出局。事实证明我不是P&G要的人,而P&G也不是适合我的公司。所以之后渣打同样的性格测试,用最真实的自己完成了最真实的性格测试,出局,但是我认。找工作,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最重要。千万别去揣测面官或者公司想要什么,别人在选择你的同时也是你在选择别人。

紧接着的是四大。复旦的学生,没投过四大的应该算少数,但我绝对钦佩那些敢于不投四大的人。至少他们平和,坦然,甘于寂寞,至少他们宁缺勿滥。自己在大三的时候曾经想,将来找工作一定不投四大,就算投也只投advisory,只是可惜,最终还是妥协于现实。但是还是要感谢四大,尤其是DTT,给了我第一个offer,虽然是最大路货的audit,但一路的笔试,AC,终面,都是我以后每一次面试的基石。以后恐怕也少有穿正装的机会了,还好,DTT给我留了一张正装照。

四大的同时,consulting也开始登场。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很懒的人,而大多数consulting偏偏又要纸质简历,还要寄信过去,一开始还是兴致盎然的,到后来,除了无限敬仰的大牛公司和只要网申的,其余都被我忽略了,最终的结果也可想而知,除了McKinsey和LEK给了我笔试和pretalk的机会,其余也都被华丽地无视了。

与此同时,各大公司的MT也在陆续展开。MT应该是年前求职的重头戏,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开启了自己的MT项目,但大多数其实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作秀多于实质。往往最终只招个10+,甚至个位数,却也浩浩荡荡来开个宣讲,召集上千人笔试。其中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但就是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甘当分母,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之一。

前前后后投过的MT项目少说也有十几二十家,进到一面的还不到10家,进入接下去几轮的就更少了。而最终能拿到adidas的Business Trainee offer,并为之付了5000大洋违约金,实在得归功于幸运。说句大俗话,找工作就像找另一半,要靠缘份。当初面某房产公司,自认凭借实习,拿下这轮应该没问题,没想到那面官从头到尾就没给我好脸色看,一副心不在焉不耐烦的样子,我也只好自认倒霉。其实HR决定要不要一个人,往往只在一念之间,第一个问题抛出,合眼缘了,接下去的时间只要不出错自然顺利过关;若是一上来就不合心意,八成是没戏了,除非之后有点睛一笔让人眼前一亮。所以,该准备的当然要准备,比如自我介绍,比如最后的提问。往往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自我介绍或是一个与面官一拍即合的提问就能力挽狂澜。

说到adidas还是想提一下它的AC。是我经历过最复杂,但看得出也是HR最花心思的AC,历时半天,有几个小环节,据说每年都不一样。有小组也有个人的部分,融合进公司日常运作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其实相比P&G的面试方式,我是喜欢AC的,虽然一路来的AC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至少它不用费时准备,轻轻松松上场,碰到adidas这种的,有吃有玩还有送,末了还认识一群人。到拿offer的时候见到AC同组的,倍感亲切。

其实越到末期越觉得找工作和面试这件事,是要常常做的,因为会保持一种状态。自己在9月的时候是最high的,看到有新公司就忙着加入收藏夹,然后网申。那时候真的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只是越往前进却越发low了,大概也是因为状态渐渐不在的原因。所以,不要因为公司是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觉得去了也会出局就放弃,即使走不到最后,练兵也是需要的。而且除了极个别牛人以外,大多数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有收获。

前不久整理房间,找出一堆宣讲会上拿回来的公司资料和各种小礼品,大概也只有这些东西,真真切切地记录着每个校园老人最后的那几个月。我想,每一份体验都是私人的,别人的经验只能当做故事玩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