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9, 2010

SB游

翘班了。用病假的借口,感谢花,感谢晕,感谢豆瓣“请假借口研究所”,帮我想了一个虽然常见但却也十分可接受的理由,逃掉了无聊而冗长的睡觉大会,以及下午可去可不去的足球比赛。

这一天的安排,上午开大会,下午足球比赛,总让我想起以前开班会,而以前每当遇到这类事情,我的第一反应常常是翘,然后回家。现在,我居然还这样。。。

去 SB。听了Sarah的话,没有一大早爬起来,因为总会有人比你更早的,我在无聊的排队的时候就听到一个人说他6点就出门了,鬼知道他住哪里的。。。11 点左右到了后滩,安检很顺利,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本来就是进园低峰,但是蛇形通道在人多的时候固然有用,碰到没什么人的时候就变成考验大家意志品质的时候 了。同样的,在之后等轮渡的时候,它又一次考验了我,不过我经受住了考验。其实,如果只是抱着随便看看,而不是“非看到像中国馆沙特馆这种热门馆不可”的 态度的话,完全没有必要一大早爬起来,为了个SB会牺牲懒觉的大好时光。

进园之后我冲到旁边“只接受票务咨询”的窗口要了一张地 图。其实我觉得入口处应该弄个问讯处服务台之类的,给一些免费的地图啊什么的,也许有,反正我没看到。因为事先研究过大致有个方向主要想看哪些馆,所以看 到后滩进 门硕大的USA浑然不心动,直奔欧洲区去。一路上经过阿根廷馆和南非馆的时候小停顿了一下,阿根廷是因为光阿根廷这个名字就值得驻足了,南非是因为据说我 们公司会在里面有内容。每个馆门口都有人排队,就连安哥拉馆都有人排队,大家都对长毛兔有兴趣么?所以当时是想先把最想看的看到,待会有时间再回来看南非 的,但是没想到,到后来,就变成时间不够用了。

欧洲区的所有馆都至少排队半小时以上,那些热门大馆更是4小时都有可能,比如德国 馆。反正我的主要目标就是法国馆,所以虽然排队的人那叫一个多啊,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站在了队伍中间。还好,虽然人多,但持续地在移动,这也是我之后所有排 的队中, 唯一一个持续不断地在移动的队。法国馆的门口竖着一些不同孩子的脸,大笑或者哭泣,没人讲解,所以不是很明白。进馆之后,门口就摆着一辆雪铁龙,但什么技 术含量都没有,赞助商缺乏诚意。上楼之后,各色的城市风景是法国人对城市美好生活的理解,当然还有LV。还有国宝,《晚钟》的真迹,那个天空的颜色啊,那 个光影的变化啊。其实构图/主旨之类的,看看复制品就可以了,真迹存在的意义,在于当下使用色彩的排他性,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不再有可能调出与当时一模一 样的颜色来了,更何况还有闪光灯不断地在闪。
法国馆 ★★★★☆ 完全是因为《晚钟》啊

法国馆出来,去了隔壁的瑞士馆。 天气不好,所以缆车停运。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在排队啊。而且瑞士不像法国,不停地放人进,瑞士馆是放一批人,等一下,过几分钟再放一批人,所以虽然 排队的人没有法国馆多,但等候的时间差不多,似乎更久一点,而且因为不移动,所以更让人心焦。进了馆,就是一圈像望远镜一样的东西,里面的内容是各种环保 /能源 等各个领域的高新科技。然后进到一个小黑屋,看阿尔卑斯山风景,空气变冷,其实就是空调开大一点嘛,弥漫着一股凡士林的味道,凡士林也是瑞士的么?出了小 黑屋,继续刚才的像望远镜一样的东西,内容与之前的差不多,然后,就没了。不过如果缆车开放的话,估计换来的,也是更久的排队吧。
瑞士馆 ★★☆ 那半颗星是给停运的缆车的

本 来还想去旁边的西班牙馆,但看到那排队的人,再加上先前瑞士馆的低性价比,于是逃回来了。又想去比列时/欧盟馆,同样也有很多人。还想去爱沙尼亚馆,居然 也有很多人。。。最后去了相对人最少一点的摩纳哥馆,虽然还是要排队。看片子,从10 000BC讲到3010,3010年的生活居然就像阿凡达里的一样,但是没讲那时人长得什么样。摩纳哥馆里还放了两辆车,一辆是Ferrari F1,一辆是采用电能的新型跑车,大致看了一下各项性能,以电为能源的前提下,参数还是可以的,就是不知道真的投入生产了之后会怎样。
摩纳哥馆 ★★★ 我爱Princess Grace,还有那辆跑车

从 庙宇时期到后现代,从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没什么高科技的东西,但它的过去就足以吸引人了,从最初的村落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建筑,城市规划,公 共设施,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众生活,种种的变化。还有土耳其冰淇淋!!!我本来不打算在SB园花除了吃饭之外的钱的,但是看到那位土耳其大叔现场做冰淇淋的 技术和花样,我还是花了25大洋买了一个球。不很甜,奶油味也不很浓郁,但挺纯天然的。
土耳其馆 ★★★★☆ 今天最大的收获,想去土耳其了

奥 地利馆一进门跟法国馆的形式差不多,以春夏秋冬表现不同季节的城市风貌春夏秋冬,不过奥地利的地上还多了一个互动。开始觉得挺新鲜,后来在别的地方也看到 类似的,就觉得也没什么了。然后坐下来听了一场小型演奏会,拉小提琴的那位很可爱,开始的时候拉错了一个音,于是吐了吐舌头。还有那位拉大提琴的女生,啧 啧。但是老是有人在前面晃来晃去,以及中途离场。
奥地利馆 ★★★★ 音乐是超越国界的语言

欧洲联合馆有两个,另一个多 是黑山/阿塞拜疆这些,而且也不乏排队的人,于是就进了这个,想着这几个国家应该都还是蛮有特色的。马耳他放了一个冗长无比的片子,比摩纳哥的那个还长, 配音的国 语说的怪怪的,再加上不断地有人进进出出,发出噪音,很多内容像宗教斗争啊受哪国占领啊政体变化啊都听得不是很清楚,到最后唯一的印象就是这就是一典型的 南欧国家。列支敦士登就是在说自己有钱,找了一个有着新加坡/马来口音的人来介绍他们的金融/银行/税务体系。圣马力诺感觉上好像是这三个里面最好的一个 了,但是为什么我已经记不起它里面有哪些内容了。。。
欧洲联合馆一(马耳他/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 小国寡民

捷 克馆是之前就想好一定要去的,是因为准备明年去布拉格的缘故。一进门的圣约翰雕像,是从查理大桥上直接搬过来的,应该是要用靠近心脏的那只手去抚摸浮雕, 才会带来幸运。但是他面前围着好多人啊,而且左右手不分的,全身乱摸的都有,于是我默默地走开了。。。除了布拉格,昆德拉,卡夫卡和德沃夏克,捷克人也是 科技先行者,但这一点常常被忽视。捷克人发明了隐形眼镜,发明了机器人,发明了微波加热,发明了治疗艾滋病毒的药物。而这些科技在这里,统统都是可以互动 的。不像有些别的馆,光拿那最知名的穷说事儿,它甚至连昆德拉和卡夫卡的名字提都没有提到,它也只在角落里静静地播放着德沃夏克的音乐。这大概也是我喜欢 捷克馆的原因之一。临出馆的时候听到身边的老外由衷地说了一句,it's cool!
捷克馆 ★★★★★ 最喜欢的馆,没有之一

去了捷克,顺便去隔壁的斯洛伐克看一看。大概捷克太讲科技了,斯洛伐克就讲讲生活。风光片+家庭陈设+衣着风俗,结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斯洛伐克馆 ★★★ 如果有时间,去布拉格顺便也可以去斯洛伐克绕一圈

亚洲区本来还想去印度馆和台湾馆的,还是因为人啊。沙特馆和中国馆我就根本想都不想,今天沙特馆排队排了5小时算很给面子的,曾经有过7小时的。那位坚持 到最后排满7小时的兄弟,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神!尼泊尔不用排队,这是今天第一个都不用排队直接可以进的馆哎~~然后就是各式各样的佛,以及各种各样的人 民币。某个角度看,硬币好晃眼,但是想拍却又拍不出来。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虔诚地拜佛者,端起相机的时候他拜完了。。。
尼泊尔馆 ★★★☆ 心不向佛,用财买心安,何如

尼 泊尔出来7点半,想着可以8点去看看音乐喷泉,后来走到江边时间还没到,但是已经有音乐和喷泉,喷泉是属于我也可以操作的水平,音乐是走进新时代这类型 的,于是毅然决定放弃,乘渡轮去E片区。说实话我真没觉得夜景有多么好看,不论是园区里的,还是江两岸的。渡轮很快,下船的时候听到旁边的人在说,这么快 啊,我以为至少得开半小时。。。天那,你以为是太平洋吗?有了尼泊尔不用排队的先例,我以为浦西都可以轻轻松松搞定,没想到第一个台北馆就来个下马威,门 口的志愿者MM说要排20-30分钟,里面看要看30分钟,此时已经是8点15了,算上这里连排带看一个小时,我还有45分钟看余下来所有其他想看的案例 馆,怎么来得及啊。。。不过还好,事实证明,志愿者MM是骗人的,不过关于排队20-30分钟这一点,她是对的。进门之后先要大家都入座了一起开始看王力 宏代言的片子,等所有人都入座就已经等了好久,然后那个讲解又啰哩啰嗦讲了一通,看看周围别人好像都很安静地在听,是不是就我一个太不耐烦了。而且很讽刺 的是,台北馆当中那个号称目前为止最精细的LED(间距3mm),是富士康赞助的。台北馆其实就是两个片子,第一个是候孝贤导的3D,讲台北风土人情,什 么101啊,淡水河啊,阳明山啊,西门町啊,士林啊,等等,总之就是忽悠大家去玩,不过其实片子拍得还是不错的。第二个片子就开始围绕主题了,无线宽屏和 资源回收,而且是用360环形投映,但是我觉得它讲得有点过了。什么利用无线宽屏技术,在工作的儿子可以实时看到在阳明山游玩的老人和自己的孩子,然后老 人突然高血压,儿子在工作中可以通过无线宽屏马上得知,然后马上通知医生,医生马上开出治疗意见,然后老人就恢复了。。。。就算技术能达到,还有人的因素 呢。至于资源回收,它说可以做到0排放,同样的,还有人的因素。这其实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不易被解决的问题。
台北案例馆 ★★★★☆ 败笔在于啰嗦的讲解

同样是由于布拉格,所以才选择了这个联合馆。这个馆里几个不同的城市基本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水,或者是水循环/水治理,反正就是跟水有关。由于是联合馆,所以都只是轻描淡写,加上我自己时间有限,也就匆匆忙忙看了就走。
案例联合馆四(布拉格/马尔默/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巴黎大区) ★★★☆ 轻描淡写,深度不够

我其实是想看未来我会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当然前提是如果我还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核心应该是自动化,例如可自动升降的灶台,一碰就可自动打开的抽屉,可自动升降的床,还有机器人。
上海案例馆 ★★★★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这是号称零碳的伦敦。内容很丰富,围绕着碳排放来做文章。从公共空间到私人住宅。最有趣的是6套零碳样板房,不仅环保,而且外观也很漂亮,当然一切都只是模型。这是我今天最后一个馆了,走马观花式地完成任务。
伦敦案例馆 ★★★★☆ 零碳生活

当 然还是有遗憾。比如过低地估计了浦西E片区的人流量和所需时间,导致城市案例只看了4个,有2.5个还是打酱油的走马观花。如果说国家馆更多地是宣扬文化 忽悠大家去旅游去买东西,城市案例馆反倒是更贴合SB会的主题的。对我来说,案例馆的内容相对有些不用心思的国家馆来说,其实是更加有趣和发人深思的。但 是因为时间关系,威尼斯(我觉得它应该会讲水利方面的内容),汉堡,马德里,澳门,巴塞罗那等等都没有看,哎呀其实每个案例馆我都想看的说。

感谢带小帽挥小旗的旅游团和操着祖国各地口音为上海旅游业做贡献的人们,有了你们,SB更精彩。

Tuesday, May 25, 2010

最新一集的criminal minds,很结合时鲜地提到SNS犯罪,甚至联系到最近势头很劲的location positioning,于是facebook, twitter, foursquare都或多或少地被拖下了水。凑巧的是(或者也不是凑巧),Time Magazine May 31的那一期,将会以facebook做封面,封面上的headline写着的是,...and how it's redefining privacy。而Mashable也适时地发布出Are You Planning on Quitting Facebook?的 survey,就目前的results以及comments来看,1/3的投票者明确表示了I like Facebook. I'm staying,1/3的投票者就privacy投出了反对票,I don't trust it with my personal infomation。当然也有些死性不改的叫嚷着要求增加"changed to twitter"选项(嗯,以上这句话已经不客观了,收回)。很有趣,准备持续关注。

而我想说的,不是关于privacy的问题。每个热衷SNS(从之前的blog到现在的围脖)的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是自愿将自己的种种 privacy公之于众的。所以怨不得别人,即使因此导致了严重的甚至上升至暴力的后果,自己也应负有部分责任的。我想说的是关于 communication的问题。

CM这一集的编剧对SNS的态度显然是消极的,从Rossi的口中讲出:

Can somebody explain to me the appeal of these sites?
"Eating Sushi tonight. Yum."
"Boss is keeping me late at work. Grr."
Whose life is so important that we'd be interested in this kind of detail?

而Morgan只能尴尬地回答:

I mean, noboday is. But we'd all like to believe there's actually an audience out there.

流连于SNS的人们渴望被关注。我们写下今天的早餐午餐晚餐分别吃了什么,写下今天遇见了什么朋友做了什么事,无非是希望有人能看到,然后留言,甚 至哪怕只是看看哪些人浏览过我们的页面的。所以SNS很贴心地有了最近来访,从一开始只可以查看访问过页面的人数,到可以查看访问过页面的具体的人。这是 自恋的暴露狂。但Internet如此海量的信息,如何博点击数博关注,是夺人眼球的message,还是恰到好处的timing?

而另一方面,我们却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不出现在别人的最近来访名单中。偷窥总有快感,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空间,这种快感在于偷。

George Bernard Shaw的话,The single biggest problem with communication is the illusion that it has taken place. 我们孜孜不倦地暴露和偷窥着,到最后,会不会其实只是各说各话而互不自知。无论暴露或是偷窥,都只是由于寂寞,因为寂寞所以想要倾诉,因为寂寞所以想要了 解他人。但全世界都在滔滔不绝,却没有人安静聆听。而真正能享受这种寂寞的人,内心定是强大了。

最后一句话,我还是搞不懂互联网。但或许我只是搞不懂我自己。

The Internet is the first thing that humanity has built that humanity doesn't understand, the largest experiment in anarchy that we have ever had. -- Eric Schmidt